ope体育藻井这个东西的源流,尤其是石窟寺的覆顶藻井和木建筑的斗八藻井之间的关系,凭现存的实例已经很难说了。当然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石窟寺的藻井,无疑是从印度来的。先浏览几个中国早期石窟寺中绘或雕出的藻井:
可见石窟寺这个东西从在中国出现开始,就伴随着藻井,由于石窟寺本身就是从印度传来的,这种藻井当然也是从印度来的。题主贴的几张图,都是时代可能稍晚的建筑中的藻井,为了说明问题,再贴两张印度石窟寺中的藻井以为对比。
但其实藻井随石窟寺传入中国这一点明确了之后,并不能说问题就解决了,反而令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问题,那就是第一:题主所贴的石头屋宇建筑中的藻井,和印度石窟寺中的藻井之间是否是传承的关系;第二:中国石窟寺中的藻井,和中国木建筑中的藻井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
鉴于对印度建筑史完全无知,第一个问题连探究也无从谈起,从题主图片来看似乎印度的石建筑既有拱券式的穹顶结构,又有类似木构的柱梁式结构,孰先孰后,藻井的源流是怎样就更加复杂了。只能说凭常识来讲,这种藻井与石窟寺的藻井之间很可能至少有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希望精通印度古建史的人来解答这个问题ope体育。
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比较模糊,主要是木建筑留存的实例和记载都实在太少。现存最早的木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藻井,但这已经是辽代的建筑了,长的是这个样子的:
从这架藻井的位置(佛像上方)来讲,似乎可以肯定是模仿自石窟寺的藻井。但要知道这时候离石窟寺传入中国已经有六七百年了,如果一直往前追溯,藻井见于记载最早则是出自东汉的《西京赋》:“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张衡写的这个藻井,是皇宫建筑而非佛寺,而这时候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石窟寺甚至还没有开始传入中国,从这点上讲,中国木建筑的藻井,应该是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从木建筑本身发展规律来推测,在早期的井干建筑中有可能就出现了类似藻井的概念,至于证据则是没有,我很想从汉代画像砖或者陶明器中找出藻井的痕迹来,很遗憾目前还没有。
当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石窟寺衰落,木构寺庙成为主流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木建筑必然吸收了石窟寺的特点,使藻井成为了常用的等级象征和装饰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归结为:有联系。
第二部分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从图片看来这种木建筑屋顶高耸,均为多层,一层以上往往做开放式,几乎无墙,这都显然是为了加强空气流通。有墙的部分似乎也仅是一层木板,非常单薄。整体看来,除了不是干栏以外(我怀疑一层也不是做为居住用),倒和云南的傣族建筑有几分相似,如图:
当然这两个地方相距极远,所以相互影响应该是不存在的。我想说明的是,从建筑形制来讲可以断定这个地方一定是气候湿热,高温多雨的。这似乎与当地的纬度与海拔很不相符,虽说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享有印度洋暖湿气流不假,但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比如雪山、草甸、针叶林等等也说明这种建筑应该是不足以抵御冬季的寒冷。所以在没有更多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好像是没有太多可供分析的基础。
你是提问人么?还是你是关注者?无论你在哪边,我都要热泪激吻你了。还要激吻
此刻正斜倚在青旅的一张下铺,身边没有图书馆ope体育,手上没有书,只能妄答一二;不过待我回了南京以后,一定把这个坑填完。
提及,张衡作《西京赋》就有「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之句,令人喜羡。卡诺亦提到,他尝试在这一重文献证据之外,寻求实物证据;征诸画像石,惜乎无所得。我大胆预测,如果找寻到,可以参照更早、更经典的一个提问看待之:
a. 答「否」亦可,假如点式楼阁即是塔,tower 即 pogoda 的话;毕竟汉明帝梦见金人,遣人西去求法之前,广大地主豪强的庄园之中,就已经有了望楼。望楼与印度传来的塔型合流,即是楼阁式塔(相对密檐塔;余者塔型皆小众也)。
b. 答「是」亦可,假如点式楼阁并非塔,tower 不等于 pogoda 的话;毕竟塔之为塔,一如僧之为僧伽蓝,佛之为佛陀,它首先就不是个华土之上生长出来的词。塔或敛藏佛骨,或标记上人之墓,这都是古印度的塔的本义;尔来诸多塔幢即小小墓塔,山西多有,即是。你不可以说,佛教东来以前,我们就有了佛塔:这是说不通的。再者,塔有塔刹,如望楼那般,顶头一个哨所的,便不是塔。一如秃发不等于出家。「塔」在梵语中读如「窣堵坡」,转写来即是「stupa」,虽在华土衍变已繁,后世才梳理清楚,但塔刹是未曾变过的。梁思成梳理出的图示如下:
藻井同例;「井」字或不一定就意味着 a sunken space or whatever;也可以更接近「井田制」中的「井」字呢?「藻井」或就只是「山节藻梲」的「藻」字,加上「井」字的梁架,也就是井字梁呢?即,「藻」即「藻饰」,其对象并非后世所见的藻井的井内空间,而只是井沿儿,即彩画作所敷的梁枋而已呢?此处我在开脑洞,古人怎会有井字梁。但,今日所见藻井ope体育,同于佛像背后之「背光」:
以今日所见较古藻井,大多为佛陀华盖来看,后来如太和殿中藻井下是蟠龙宝座,则可断定:藻井之为重大的室内构造手法,当是源出佛教,即印度无疑。
又及,单以古人辞赋之词句,来找寻建筑史之证据,当慎之又慎。有一显例,我一时不能想起细节:但大致是不错的,—— 林徽因那代人,曾为坡屋顶何时出现举折,即题主第二问中所示,——即「反宇」,即坡面从平直朴重的线条ope体育,演化成内曲状:
(2)印度之北所接壤的,是西藏而非汉土;说全世界唯我家坡顶有举折,似失之武断。正如汉语是单音节语言,但并非孤例:学者知道,太平洋上的岛民土著,有些的语言也是单音节的。但我这么联想,是不是也失之任性呢?且留着,下次填坑时清算。
最后两句闲笔:古印度惠我实在良多,因明学传入以前,华土思维可说粗陋。承认受有印度影响,并不羞人。
若是汉土工匠,将举折做法穿入西藏,如大昭寺所见;再经,传入印度之北,想来也是有的。作为一个猜想,无论揭开后可行还是一笑,都引人入胜。不过建筑史上的交流,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无稽。典型可见明代汉族工匠的琉璃大件烧制,传入今天的新疆及更广的内亚。于是,原本这样斑斓而精致的 mosaic 的寺内景:
乃至这种(示意;绿教禁止偶像崇拜,希望此示意不会对绿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只能回答关于藻井的问题。 有关系。印度佛教东传至中国,是整个文化一起带来的,不仅有经文,还有艺术。如果你更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庙里或石窟里的壁画,装饰画,人物画,经变画ope体育,雕像,建筑风格等等,很多都有西域的影子。
找了下资料,维基说藻井早先见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那么可以推测同印度有渊源吧……